企业微信产品折扣下单

营销日历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营销快讯 > 今日热门

今日热门

新冠疫情已“绵延”两年,线下营销该何去何从?

2021-12-10今日热门
2021年接近尾声,新冠疫情也已持续了两年之久,在这两年之中,我们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摸索出一套可行的防疫方案,从认为保卫战胜利后生活将重回原样,到接受抗疫将会成为长时间的常态。
2021年接近尾声,新冠疫情也已持续了两年之久,在这两年之中,我们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摸索出一套可行的防疫方案,从认为保卫战胜利后生活将重回原样,到接受抗疫将会成为长时间的常态。

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疫情都将呈现零星反复、散发的状态,与此相应的是,各地会配套出台“叫停室外演出、不得举办大型活动、商业聚集活动停摆、娱乐商圈限流、不审批大型文娱活动”等管控措施。

于线下营销的大环境而言,“不确定性”成为了常态,“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寻找破局之道”,成为了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不得不面临的考题。

 
线下营销是否仍有举办的必要

随着人口红利饱和,线上流量增速趋缓,近年来各大品牌的营销推广活动开始回归线下。但线下营销,并不仅仅是线上流量竞争的备选退路,SIWUN信源认为,在下述的几个维度中,线下营销拥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1、投入更可控、回报更直观

一方面,当下大部分线上流量皆采用竞价的方式,在相同领域、热点、客群的营销竞争中,所需投入的成本往往会水涨船高,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预算的浮动空间较大,不利于把控投入产出比。而线下营销的场地、物料、人员费用都是相对固定,在策划之初便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利于方案的取舍和活动的策划。

另一方面,线上营销的闭环链路更长,从触达,到点击,到完整阅读,到转发分享,再到购买转化,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流量的流失,且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数据孤岛,往往很难实现数据的全程追踪,从而导致效果评估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反之,线下营销的链路更短、更清晰,到场率、交互率、转化率等相关数据更易得、更直观。

2、Face to face,带有温度的消费体验

过去二十多年中互联网迅猛发展,但人们在虚拟空间畅游的同时,并没有对真实的世界失去半点兴趣。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里,网上购物下单是便利,可和朋友逛街是休闲;电商大促囤货是便宜,可线下门店买的是体验和服务……电商通过虚拟世界的无限货架,给消费者畅快优选提供了无限机会,而线下营销更大的愿望是:我并不是只想把货卖给你,而是想让你真正喜欢我!

相关数据显示,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有70%左右在线下,线下空间依然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非常重要的触点。Face to face带有温度的消费体验,是网络虚拟世界所不可取代的。


3、无形中的参与成本,筛选真正有意向的潜在客户

从某种程度而言,线上营销的便利触达,恰恰也是其劣势之一——用户的时间被大量的营销内容无限细分,据统计,一般用户在同一条营销内容上停留的时间,大致为3-5秒。在这3-5秒的触达中,品牌方无法向用户进一步传递更多的亮点价值,也因此无法评估该用户究竟是习惯性地转移了注意力,还是真的不感兴趣,不属于潜在客户。

反观线下营销,虽然交通出行、驻足参与等金钱、时间成本提升了活动的触达门槛,但正是因为“让用户有所付出”的小前提,使得参与者更珍惜这次参与机会,也从根源上意味着,来参与活动的,都是有基础意愿的潜在客户,真正触达的人群质量会更高。

疫情常态下线下营销的新需求

线下营销拥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若仅仅是因为各地管控而推迟活动的落地,那么即使熬过了这段管控,仍还会有下一次。SIWUN信源观察到,疫情常态化之下,线下营销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规模两级分化,n+1模式或成主流

小型活动准备周期短、协调应变性强,在疫情常态化之下,可以根据各地的管控政策,对落地执行等环节进行灵活调整,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甚至取消了一两场,也不会导致太大的损失。

而大型活动虽投入成本较大,但重质不重量,追求声量的集中曝光,潜客的大量储备,以及活动后续在品牌、销售中的长尾效应。哪怕一年之中只办成功了一场,也可达成大部分的年度相关指标。

相比之下,中型活动的投入和频次将会逐渐减少,将相应的资源分配到n场小型活动+1场大型活动的模式之中。要想将n+1模式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品牌方需注意各场活动之间的系列关联、承接呼应,如将n场小活动打造成不同时间、地点上的系列活动,使n场小活动成为大型活动的铺垫及预热等。


2、灵活轻量化,策划更加具备机动性

除了活动规模的变化外,企业品牌在活动形式、相关供应商的选择上,也产生了需求的迭代。

最直观的体现是,企业品牌更加倾向灵活化、轻量化的活动形式。这意味着,其核心形式及主体内容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是可以多场景下适用的——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是省会还是小城、是商场还是小区,只要是潜在目标客户聚集的地方,这套方案都能派上用场,仅需在执行落地阶段稍作调整就行。

此外,就选择相关供应商而言,企业品牌可以从广度着手,不断地丰富供应商名录,使得无论活动在哪开展,都能找到当地的供应商进行支撑;也可以从深度出发,与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达成合作,利用其行业精耕的资源、经验,避免多方、多环节沟通的低效率。

3、追求品效合一,更看重投资回报率

最后,疫情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现金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常态化的疫情下谋求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更加看重营销活动的投资回报率。

在营销效果层面,单纯为了品牌曝光、声量打造等需求比例将有所降低,企业品牌将更加追求品效合一——我希望传达品牌新潮、有趣的形象,更希望你能在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氛围下,完成购买付费;我打造一场实惠让利的促销活动,除了冲销售量外,更希望通过活动收集你的相关资料和需求,将你发展成长期客户……

而在营销成本层面,不管是活动所需的设备物料,还是配备的人员,企业品牌都希望能“轻装上阵”,甚至可以实现“游击战”似的——哪里需要去哪里。特别是相关的设备、物料,有助于减少成本投入的“灵活租赁、绿色环保、可多次复用、便于运输/回收”,正逐渐成为主流需求。

如何满足疫情常态化下的新需求

一、快闪店1.0,尚不足以满足疫情常态化下,对“灵活、轻量”的需求

从上述需求来看,大家并不陌生的“快闪店”似乎各方面都挺符合的,那为何疫情常态化之下,快闪店却依旧不温不火呢?SIWUN信源在经过对相关企业品牌的调研后,总结出了以下三大原因。

1. 市场认知存在偏差,盲目追求颜值即正义

提到快闪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新奇好玩”“炫酷高颜值”。诚然,大部分快闪店的外观都非常抢眼,自带光环,相关的案例看多了,便导致了“颜值即正义”的偏差。

但实际上,快闪店的核心是“短平快”、“高回报”,除了那些外观炫酷的案例外,还有以丧茶为代表,靠创意产品爆火的;像爱马仕“洗衣房”一样,凭借交互设计连接新老客户;戴森一类的快消品,将快闪做成短期店铺,提升区域总体销量的……相比之下,这些外观设计尽可能轻量化,靠“内容内涵”取胜,更看重实际转化或售卖成效的快闪案例,更适用作为疫情常态化之下,各大企业品牌的参考借鉴。

2. 物料定制化程度高,疫情常态下不够灵活

我们说快闪店“短平快”的优势,是相较于传统店铺而言的,比起好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店铺装修,几天便能搭建好的快闪店不可谓不快。但疫情常态化下,一旦发现了疫情的苗头,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管控,一朝一夕之间,变数太大了。

且传统快闪店的物料往往是高度定制的,不但不利于布场、撤场,也不利于遇到管控时跨省市的搬动运输,难以实现多地复用。无形中为企业品牌增加了不少运输成本,或多地、多次重复制作的成本。可见,以灵活号称的快闪店,在疫情常态化下,仍显得不够灵活。

3. 人员长时间连轴转,超负荷工作影响效果

最后,快闪店的外勤人员们,普遍存在着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某奢侈品团队负责人表示,其团队曾在一个月内连开了五场快闪店,包括进场撤场在内,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24小时连轴转的。如此下来,要不增加人员进行轮班制,要不就得接受精神状态不饱满对销售转化的影响。

且进场、布置、撤场皆需考虑货车限行、不影响场地方日常运营等因素,往往需要在22:00后方能进行,就算是轮班制或有供应商协助,也需要熬夜进行。如何有效压缩布展时间,赋能相关人员提效减负,是所有快闪店一线运营人员的共同呼声。

二、快闪车2.0,“车”和“店”的跨界融合,轻松玩转线下营销

总而言之,疫情常态化下,要充分发挥出快闪店“短平快、回报高”的核心价值优势,需要企业品牌转变“唯颜值论”的认知偏见,重新思考自身对快闪的定位,希望通过快闪获得什么,如何兼顾内容策划的巧妙性和普适性……

同时,快闪策展公司、设备物料供应商等,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快闪店更灵活化、更轻量化。而这其中,将“车”和“店”跨界融合起来的“快闪车”,或将会是不错的选择。

1. 自带任意门属性——以车为载体、便捷移动、多地复用

“快闪车”顾名思义,是以“车”作为载体的,这从根源上赋予了其“便捷移动”的属性。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车型尺寸有4.2米、7.6米、9.6米以及13米,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种规模的活动需求。

且利用快闪车进行营销活动,车既是营销活动的主要场地,也是一体化的舞台音响设备系统,还是物料产品的运输载体,从而可以实现活动场地、人员、设备、物料、产品的一站式到位,真正实现“车开到哪里,活动办到哪里”,“一次投入造车成本,持续、多次、多地的循环利用”。

2. 神奇的百变盒子——自动延展至4-6倍大、1H智能布展

快闪车的车厢是一个“神奇的百变盒子”,运输时,看着不过是一个最为普通、常规的长方体,当到达活动场地时,却可以在20分钟内,自动延展至4-6倍大,从封闭的车厢,摇身变为宽敞的活动场地。

这其中依靠的是“厢体智能延展技术”:通过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使得活动场地主体,实现自动、智能化搭建,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力。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之下,相关运营人员仅需花费一小时左右,完成部分延伸场景的搭建、相关装饰物料的布置即可,得以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投放在营销活动本身。

3. 前沿黑科技加成——车厢自动分离技术,交流互动无门槛

在实际应用中,“快闪车”和“快闪店”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交互门槛。由于快闪车是以车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感兴趣的潜在客户,必须有一个“上楼梯,进入车内”的环节,且往往车越大,楼梯越高。这种客观存在的交互门槛,无形中使得用户旅程多了一步,增加了流失的风险。

对此,就需要“车厢自动分离技术”的加成了。当车厢需要分离时,液压和电控系统控制四角支腿延伸,把车厢顶起与卡车分离,卡车驶离车厢后,支腿收起,车厢落在地面上。如此,快闪车便既拥有了快闪店的无门槛交互,又拥有了快闪店所没有的便捷移动、智能布展,成为了疫情常态下,线下营销活动的最佳载体。

4. 变形金刚的外形——在有限的框架中,发挥无限的创意

在“厢体智能延展技术”中,还涉及到了横向、纵向、举升、翻转等变形方式,由此延伸出多角度扩容、百变舞台、双层Loft等结构形式,并通过不同结构形式间的相互组合,打造了十多种个性化外观框架。

此外,在个性化外观框架的基础上,企业品牌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材质、风格设计、配套内饰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快闪车。虽整体设计不及传统快闪店那么自由,但快闪车独有的变形金刚般的外形,独具品牌特色的风格外观,也足以吸引用户驻足停留。

5. 广泛而低调的存在——不局限于To C的应用与探索

事实上,除了热衷于快闪店的快消行业外,快闪车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不少To C、To B的头部品牌,都在快闪车的运营玩法上有所应用、探索,个别项目甚至已持续运营了4-6年,在内部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运营、调配机制,成为其触达客户、推广产品、营销转化的重要抓手。

也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常规化运营,快闪车(大篷车/舞台车/路演车)的作用被定位于线下目标客群的小范围精准触达,相关的企业品牌并不会在线上宣传造势上花费过多资金,从而导致社会整体认知率不高。SIWUN信源特列出相关代表性品牌/项目案例,大家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

C端品牌/项目案例:卡萨帝-“创艺中国行”、华为-“智趣大篷车”、水井坊-“水井坊移动空间”、安利纽崔莱-“健康塑形大篷车”、帮宝适-“5星舒适帮宝屋”、梦百合-“曼联合作伙伴大篷车”……

B端品牌/项目案例:华为-“安平中国行、智慧应急展车”等、震坤行-“工业超市路演车”、3M-“职业健康安全路演”……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