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产品折扣下单

营销日历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营销快讯 > 名家专栏

名家专栏

数英DIGITALING:这部青年节大片《重逢》,让我重新思考五四精神!

2021-05-08名家专栏
什么是青年?不是消费文化勾画出的各种标签下的「年轻人」形象,而是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各面相、更多形象层次的个体。

 

什么是青年?不是消费文化勾画出的各种标签下的「年轻人」形象,而是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各面相、更多形象层次的个体。

 

什么是五四精神?1919年5月,一群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站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救亡觉醒运动。而五四精神作为热血青年们自发凝结成的一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青年们在此后的不同时期里,发光发热、寻求真理、关切家国命运。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zd
 
然而在如今这么一个和平年代,以及这么一个似乎是「丧文化」盛行的时代,因各种这样那样的困惑,我们发出「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这样的疑问,以及更多类似质问。
 
发问这一动作,除了答疑解惑,满足好奇心,越来越承载着诸如「批判」、「挑衅」、「寻求交代」、「期待」等情绪或情感诉求。

 

 

作为青年,我们应该理智看待,更多地去思考该如何将这旧世纪的精神遗产带入新世纪;而作为非青年,我们应该更建设性地发表观点,做有效指引和帮助。
 
很多人说,这是个不鼓励人的时代,传统迷失,美德出走,旧地图似乎到不了新大陆——于是宏大叙事被消解其意义,我们被质疑出离了「热血」,被指控是「躺平」的一代。
 
关于所谓「血性」,当代青年到底是没有,还是我们没有用心去看,以及对很多进步及传承采取了熟视无睹和理所当然的态度?
 
在建党百年暨五四青年节之际,由共青团中央与知乎联合出品,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4A策划,特别献映微电影《重逢》,将对青年的观察以及对五四精神的思考融入这15分钟的影片中。
 

《重逢》海报

 

 改编自真实事件 

 和平时代的牺牲不该被忽略 

 

2020年6月15日,当你我沐浴在阳光下,呼吸着不值一提的空气,时不时也抱怨口罩的不便时,有一批年轻的战士,牺牲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所发生的一起边境冲突中。

 

边疆保卫行动牺牲的4个年轻人,年龄最大的陈红军,33岁,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年龄最小的陈祥榕,生于2001年,还是父母眼里的宝贝;而肖思远与王焯冉是同乡,更是同年,都是24岁的青春少年。

——共青团中央
 

 

而影片中小远的原型,就是肖思远,1996年的他,牺牲前一直梦想着退役后和心爱的女孩结婚。

 

 

面对小远牺牲的事实,家人怕老人家承受不住,一直隐瞒着。然而奶奶早就知道了,她压抑着情感,陪着家人演戏,一直到完成安抚孙子未婚妻的夙愿后,才选择哭泣。

 

 

整支视频长达15分钟,但方青卓生动有层次的演技、大家庭情境的设定、情节释出克制有悬念、风格轻喜又不乏内涵,时刻牵引大家持续观看下去。
 
老太太面对悲剧时的反应,以及隐忍的情感,是中国传统老一辈人的生动画像——无论是对家人的装傻,还是代孙子送念想给小楠最后又收回,都体现了中华传统家庭伦理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而在回忆里,最后和孙子的电话对话中,老太太强装镇定让他不要退缩,不要给她丢脸——对于这个桥段,我个人认为,没必要用科学视角去探究虚实,它其实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亲人之间在生死关头,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也体现了在中国这么一个国度里,有史以来的从个人到家国责任、奉献的一种群体性的认知默契
 
就像电视剧《觉醒年代》里辜鸿铭说的那样:
中国人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的民族。
 
这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是人类之爱的情感,也是人类智慧的力量。

 

新旧的跨时空重逢、互惠、交融

 

本来要去红桥的老太太,阴差阳错来到了上海虹桥。一路上什么都没带,除了一包30块钱买的点心。然而你说是运气也好,或是遇到好人也罢,一路畅通非囧途,获得了各行业各种人,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制度的帮助和成全。
 

 

整段绕错路,又回到目的地的经历,呈现了一种「新旧相融」的全新风貌,且它们互相保持其主体性,没有打扰或试图改造。最后,老太太在各种人有意无意的护送下,到了红桥,带着对烈士孙儿的思念及信念,完成了夙愿
 
各年轻的新生代城市工作者、生活者用实际行动和日常,回答着很多对他们的发问。

 

 

普通城市工作者、生活者之间的专业和日常互惠,是一种社会集体进步下,群体构建的平凡又不凡的奉献和成全。城市基础建设越发完善,这一代年轻人普遍平均素质也更高,是新时代下,一个个「主体更高度自觉」的先进国人群像。
 
无论是边防战士的保家卫国,还是城市建设者的日常奉献,或是各圈层各年龄段的生活者,都用实际行动诉说着:「这代人的问题,会找到这代人的答案」
 
就像影片主题曲唱的那样:


每缕⻛都是你的亲吻,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请相信我会继续奔跑;每阵雨都是你的⻘春,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你的梦想握在我手掌,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重逢》

共青团中央 x 知乎 

五四青年节联合献映微电影同名主题曲

 

作词:马晓波

作曲:吴东伟

编曲:吴东伟

交响乐总监:王紫薇 

交响乐录音统筹:吕治颖

交响乐团: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钢琴:王紫薇

和声:Full house合唱团

录音棚:Diamonds Dog Studio

混音师:时兵

制作人:马晓波 吴东伟

演唱:吴东伟

 

如果从清晨出发

能否在⻩昏到达

逆着时光的川流

寻找百年前少年模样

忧与痛到底多重

爱与恨要有多浓 

才能不舍那片⻜扬在心头鲜的红

 

是你 战壕里吹的口哨 

是你 暗夜里写的诗章 

是你 生死间乱的心跳 

是你 山河里求的解药

 

每缕⻛都是你的亲吻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

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每阵雨都是你的⻘春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梦想握在我手掌

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是你 离别时唱的歌谣 

是你 思念时闪的泪光 

是你 迷雾里笑得爽朗 

是你 ⻛雪中走得堂皇

 

每缕⻛都是你的亲吻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

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每阵雨都是你的⻘春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梦想握在我手掌

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成与败莫问⻄东

这誓言几人能懂 

才能抓住那条昂扬在天空 醒的⻰ 

跌倒时微笑

又在荆棘中奔跑

 

每缕⻛都是你的亲吻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

请相信我会继续奔跑

每阵雨都是你的⻘春

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

你的梦想握在我手掌

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永远不舍心头那片鲜的红

 

 扩大广告虚实边界 

 严肃题材搭载流行文化视角及逻辑 

 

不得不说, 《重逢》是一支集故事性、历史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品牌大片。它具有鼓励意义,客观呈现了历史代际融汇图景;它具有探索精神,为广告传播语言的创新提供参考。同时,结合品牌特性及产品优势,以将国家重大议题流行文化化的讲述方式,参与和组织当代时代议题的探讨,为答案的探寻提供有效的参考。
 
微博话题阅读量 1.5 亿,讨论量 1.6 万:

 

 

《重逢》在知乎平台累计曝光达 2 亿,知乎评分高达 8.4,远高于同类型微电影。并在知乎用户中收获极好口碑和大量正向讨论:

 

 

当今时代背景下,大范围的品牌传播需要结合时代议题文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沟通角度,以洞察做锚,以创意做桥梁,疏通各圈层理解管道,激发表达及讨论,从这些讨论和表达中摸索肌理,将问题一层层地展开、对照、联系、解决
 
营销、广告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当一些品牌及产品如此深入地浸入大众生活时,确实应该思考,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应该承担起,在所处品牌角色下,能起到传播及正向引导作用的社会责任
 
而在这种需求下,广告作为品牌最直接及广泛的文化传播手段,需要胆大心细地进行内容边界探索及表达创新突破。这支《重逢》,将对时代议题进行的历史维度的思考,对舆论语境进行的实时跟进的洞察,对剧本创作语言与艺术表达语言的专业把握,融入这15分钟的故事中,以可供回味的品质,及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当代流行文化的传播及创造

 

 

 最 后 

 

从「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在和平年代下,当代年轻人还需要英雄主义情怀吗?」......
 
到「哪一刻你发现,这届年轻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勇敢?」、「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这届90后成长起来了?」、「你身边有哪些平凡的年轻人做着伟大的事情?」、「生活中哪些问题可能随着这届年轻人对的成长而得到改善?」......
 
我们发现,果然,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有时甚至是问题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就彰显了答案。
 
知乎十周年品牌片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世界上每一个问题 终究都会找到它的答案,因为答案并不在未知的未来,它藏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每一个人走过的脚印里,只要举起手来,向着无数人,分享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曾经一个人走过的路,就变成了无数人的路。
 

 

五四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我们往回望,从未忘史,我们环顾四周,也不敢妄自菲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鲁迅的这段话放到现在,仍具有强大的鼓舞作用。但在新时代下,这“冷气”难免会被误读,我们不该把冷气理解为质疑,也不该把向上走理解为世俗的成功。冷气很多也来自我们自身的消沉,以及所谓“过来人”的标签化、片面化误读
 
是的,打工人、社畜、996、系统、985废物、小镇做题家......这些表述充斥我们的社交语境,进步叙事被我们自己瓦解,宏大命题让位于买房、买车、百万年薪......无论这些主流表述是出于「他暴者流」观点表达的便利,还是「自弃者流」的自嘲或借口,我们是否应该再多思考一步:我们是否忽视了个体的能动性,我们是否自缚住了自己的想象力?
 
以及,在看似主流的表述之外,有多少个沉默者用行动在撕破一个个突破口,在打破一个个定义?影片中一个个平凡也自信的大家眼里的普通人,不正是在「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吗?他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相信的事,也必定会影响身边一个个的他者。这一个个沉默者,没有在沉默中爆发,也没有在沉默中灭亡,他们在沉默中促成着改变,进行着传承
 
我们有必要选择相信,五四精神在百年之间的青年手中,还将薪火相传。一个肖思远背后,必定潜伏着千千万万个肖思远;一个个沉默的行动叙事者背后,必定在影响和孕育着一群群「摆脱冷气,向上一步」的青年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